2016年,全縣上下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圍繞“1155”發展思路,緊抓“1+6”重點工作,全力推進健康制造、健康服務、健康城鄉三大產業體系建設,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3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4億元,增長2%;第二產業增加值15.5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14.9億元,增長11.7%。一二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19.3:44.4:36.3調整為15.1:43.3:41.6,服務業占比上升5.3個百分點,全域旅游戰略效果初顯。
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單位:萬元
|
指 標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生產總值 |
357536 |
7.3 |
|
其中:第一產業 |
54004
|
2 |
|
第二產業 |
154841 |
6.1 |
|
第三產業 |
148691 |
11.7 |
|
其中: 農林牧漁業 |
71993 |
3.2 |
|
工業 |
116008 |
6.3 |
|
建筑業 |
40127 |
5.5 |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11383 |
4.4 |
|
批發和零售業 |
18947 |
6.5 |
|
住宿和餐飲業 |
5928 |
7.1 |
|
金融業 |
17349 |
14.8 |
|
房地產業 |
9222 |
5.9 |
|
營利性服務業 |
24559 |
18.9 |
|
非營利性服務業 |
42819 |
12.8 |
二、農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297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839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26公頃,甘蔗種植面積166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865公頃。
全縣糧食產量穩定,我縣糧食總產量為60115噸,下降2.7%。油料產量5839噸,下降7.2%。棉花產量139噸,增長2.2%。煙葉產量1243噸,下降0.2%。茶葉產量422噸,增長0.5%。
201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噸
|
產品名稱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糧食 |
60115 |
-2.7 |
|
油料 |
5839 |
-7.2 |
|
其中:花生 |
1239 |
-4.7 |
|
油菜籽 |
3949 |
-6.2 |
|
棉花 |
139 |
2.2 |
|
烤煙 |
1243 |
-0.2 |
|
茶葉 |
422 |
0.5 |
|
蔬菜及食用菌 |
52322 |
1.5 |
|
瓜果類 |
17737 |
0.8 |
年末全縣生豬存欄48611頭,比上年增長0.2%;全年生豬出欄75005頭,下降1.1%。全年肉類總產量9575噸,比上年增長3.4%。全年水產品產量1995噸,增長1.9%。
2016年,全縣認證“三品一標”6個,新發展合作社151家、家庭農場122家;“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全縣農產品電商經營主體達50家,農業物聯網企業2家。
2016年,整縣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及“三變”改革取得成效,全縣68個村(居)全部注冊成立集體經濟公司,為全縣35502戶農民發放了股權證。路西村被列為全省“三變”改革試點村。設立專項發展基金1000萬元,為發展集體經濟提供“源頭活水”,集體經濟空白村全面消除。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03萬千瓦特,比上年增長2%;全年農村用電量3559萬千瓦時,增長6.1%;化肥施用量(折純)4583噸,下降7.9%。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16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6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4161萬元,比上年增長6.5%。
15個大類行業中,酒、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保持較高增長,分別為30%、17.5%、13.7%和7.4%。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6.7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20.2%。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如下:建筑用天然石材177228立方米,同比增長4%;螢石55578噸,同比下降28.5%;人造板10.8萬立方米,同比增長0.5%;玻璃纖維布生產1137萬米,同比下降0.4%。
企業上市取得突破,黃山膠囊成為全縣首家、2016年全市唯一一家上市企業。
2016年末全縣資質內建筑企業4家,全年建筑業總產值2.8億元,增長15.4%。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7.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6%;竣工面積2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8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6.3億元,占總投資33.5%。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55%;第二產業投資下降31.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66.5%。
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2.5億元,同比增長12.9%。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6.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3.1%;商品房銷售額72606萬元,同比增長10.6%。
五、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分銷售地區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1.7%,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3.9%。按行業分,實現批發業銷售額增長13.4%;實現零售業銷售額增長11%;實現住宿業營業額增長1.8%;實現餐飲業營業額增長24.7%。
2016年末全縣限額以上單位共33家。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零售額5億元,增長11.2%,其中,汽車類類增長21.4%,中西藥品類增長9.2%,糧油、食品類增長19%,日用品類下降6.8%,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0.9%,服裝、鞋帽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7.3%。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78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0.3%。
全年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21億元,增長6.6%;實際利用外資1620萬美元,增長14.5%。
縣城旌陽鎮成為全省唯一、全國第六個“國際慢城”。朱旺景區通過4A級省級專家評審;旌歙古道4A級景區,文廟、宣硯文化園3A級景區創建積極推進。旌德海螺國際大酒店、徽源國際酒店投入運營,旅游綜合接待能力和品位顯著提升。
七、交通和郵電
全年完成客運周轉量597.7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其中公路客運周轉量552.7萬人次,比上年下降8.6%。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保有量1.5萬輛,公共汽車營運車輛11輛,出租車79輛。
年末固定電話3.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9.4萬戶,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萬余戶。
八、財政和金融
201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72087萬元,增長8.1%。地方財政收入53582萬元,增長9.5%。全縣財政支出130002萬元,增長5.6%,其中,城鄉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25.2%,教育支出增長8.6%,城鄉社區支出增長17.4%,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20%,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7.7%。
2016年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66.4億元,增長19.9%。其中,住戶存款余額為42.1億元,增長11.9%。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38.3億元,同比增長32.3%。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9所,在校學生9573人,專任教師902人。其中:中職學校1所,在校學生434人;中學8所,在校學生3460人;小學9所,在校學生5641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38人。
全年完成專利申請量439件,其中發明專利225項,實用新型專利203項,外觀設計11項。獲得專利授權160件,其中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專利119項,外觀設計10項。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1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15處單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29處單體),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7處單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8項,其中:省級4項,市級6項,縣級148項。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8%。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計生機構16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12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64人(含聘用人員),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338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530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21151人。
2016年組隊參加宣城市第六屆競技體育人才選拔大會暨2016年宣城市青少年田徑錦標賽,獲團體總分第四、二等獎,個人比賽獲11個冠軍、9個亞軍、4個第三名,實現我縣青少年田徑比賽成績新突破。
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先后舉辦了“健康安徽”環江淮萬人騎行大賽暨旌德縣首屆山地自行車賽、旌德縣第二屆縣直機關廣播操比賽、“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比賽、全縣中小學生籃球賽等。全年全民健身活動在各單項體育協會廣泛開展,縣乒乓球協會、縣籃球協會、縣羽毛球協會、縣足球協會、縣武術協會、縣圍棋協會、自行車運動協會等,都開展了各種形式健身活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50130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77946人,女性人口72184人,性別比為108:100。常住人口12.4萬人。
全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5445元,增長8.5%。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2185元,增長7.8%,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732元,增長8.4%。
年末全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741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7300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7900人。全年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5100人。全年參加生育保險人數9000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8400人。全年新增就業304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以內。
2016年末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機構13個,社會福利收養單位床位830張。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其中:城鎮居民1176人,農村居民5708人。
十二、環境和安全生產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保水、保土、保空氣、增綠”為主題,投入1.05億元實施白沙水庫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22個項目。全面加強環境治理,開展揚塵、餐飲業等專項整治行動,完成城區35臺高污染鍋爐改造,對32家石材加工行業開展規范化整治;嚴格項目準入條件,杜絕新上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項目;強化重點企業環境監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6起,依法關停不符合環保要求企業1家。創新環保舉報辦法,開設“綠色110”,建立微信公眾號,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52起污染投訴全部辦結。
堅持以點帶面、三級聯建,完成6個省級和3個縣級美麗鄉鎮、10個省級和17個市縣級中心村建設,開展54個自然村環境整治。
2016年,全縣共發生事故10起,死亡5人。其中:工礦商貿(市政建筑施工)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6起,死亡4人(其中生產經營性事故3起,死亡2人);生產類火災事故3起,沒有人員死亡。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國家統計局對三次產業和行業實行相對分離的劃分標準,第一產業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指工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4]2011年國家統計制度改革,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及房地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