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縣統計局
2017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1155”發展思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奮力推進“五大發展見行動”,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3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7.3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15.9億元,增長10.1%。一二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17.8:43.5:38.7調整為15.9:43.8:40.3,結構更加優化,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單位:萬元
|
指 標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生產總值 |
395439 |
7.5 |
|
其中:第一產業 |
63036
|
2.9 |
|
第二產業 |
173280 |
7.1 |
|
第三產業 |
159122 |
10.1 |
|
其中: 農林牧漁業 |
124960 |
3.5 |
|
工業 |
128729 |
6.9 |
|
建筑業 |
45939 |
8.0 |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12064 |
4.3 |
|
批發和零售業 |
21604 |
6.5 |
|
住宿和餐飲業 |
6020 |
|
|
金融業 |
20046 |
7.3 |
|
房地產業 |
11880 |
|
|
營利性服務業 |
29875 |
19.3 |
二、農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30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029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2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16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896公頃。
全縣糧食產量穩定,我縣糧食總產量為60899噸,增長1.30%。油料產量5968噸,增長2.21%。棉花產量141噸,增長1.44%。煙葉產量1196噸,下降3.78%。茶葉產量431噸,增長2.31%。
2017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噸
|
產品名稱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糧食 |
60899 |
1.30 |
|
油料 |
5968 |
2.21 |
|
其中:花生 |
1261 |
1.78 |
|
油菜籽 |
4052 |
2.61 |
|
棉花 |
141 |
1.44 |
|
烤煙 |
1196 |
-3.78 |
|
茶葉 |
431 |
2.13 |
|
蔬菜及食用菌 |
53390 |
1.5 |
|
瓜果類 |
17787 |
0.28 |
年末全縣生豬存欄48502頭,比上年下降0.22%;
全年生豬出欄74219頭,下降1.05%。全年肉類總產量9578噸,比上年增長0.03%。全年水產品產量1999噸,增長0.2%。
2017年,建立了村集體經濟項目庫,入庫“三變”項目133個;整合了2408萬元的省財政綜改項目資金和1000萬元的縣財政集體經濟扶持基金,投放到62個集體經濟項目中,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到2017年底,全縣所有集體經濟空白村全部清零,集體經濟總收入超1001.7萬元,較改革前增長445%。
2017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9家,家庭農場102家,全縣農民合作社總數達444家、家庭農場419家;1家合作社、3家家庭農場獲評2017年度省級示范社或示范家庭農場。全面完成農民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年報工作,全縣應年報農民合作社共421家,完成420家,年報率99.52%。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21萬千瓦特,比上年增長2%;全年農村用電量3559萬千瓦時,與上年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純)4583噸,與上年持平。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17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7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3%。
16個大類行業中,有8個行業實現增長,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保持較高增速,分別增長138.1%、89.1%、39.8%、22.9%。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3億元;實現利潤2.3億元,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01.4%。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如下:大米105209噸,同比增長22.2%;中成藥13.64噸,同比增長51.1%;商品混凝土128228立方米,同比增長19.8%,模具4830套,同比增長89%,天然花崗巖石建筑板材26824平方米,同比下降45.9%,玻璃纖維紗10588噸,同比下降29.5%。
2017年末全縣資質內建筑企業5家,全年建筑企業利稅總額2225.9萬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5084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2%;竣工面積23160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5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20.8億元,占總投資額41.3%。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28.8%;第二產業投資下降9.9%;第三產業投資下降36.2%。
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3億元,同比增長6.9%。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2.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商品房銷售額10.56萬元,同比增長45.5%。
五、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分銷售地區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0.9%,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7.6%。按行業分,實現批發業銷售額增長34.2%;實現零售業銷售額增長9.5%;實現住宿業營業額增長34.7%;實現餐飲業營業額增長24.1%。
2017年末全縣限額以上單位共41家。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零售額6.2億元,增長14.1%,其中,汽車類類增長-21.6%,中西藥品類增長55.9%,糧油、食品類增長8%,日用品類增長31.6%,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4.1%,服裝、鞋帽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4.5%。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477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7.4%。
全縣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7.7億元,同比增長31.9%,實際利用外資1750萬美元,增長8.0%。
實施朱旺景區和旌歙古道景區爭創4A,其中朱旺景區已通過景觀質量評價,正根據創建要求開展各項工作;旌歙古道景區由我縣與黃山區、歙縣共同申報4A級景區,已參加景觀質量評價專家評審會;馬家溪森林公園、四季花海景區、宣硯文化園爭創3A級旅游景區;文廟文昌塔景區建設已完成文昌塔至水街通道兩側外立面規劃設計;鳧山景區項目報發改委立項,已完成1940米鳧山段高海拔健身游步道建設,入口節點正在設計中,疏通連接到鳧秀段3000米左右高海拔綠道的路線。餐飲點住宿點服務點創建上,完成對2017年新增39家旅游服務點的核查,全年新增住宿點27家、餐飲點34家、購物點9家。國際慢城建設上,完成慢城logo設計。高鐵廣場、徽水河河心洲、徽源國際酒店、縣城路燈燈桿已建成慢城標識,部分節點安裝慢城標志雕塑。
七、交通和郵電
全年完成客運周轉量66110.7萬人公里,完成貨運周轉量182338.15萬公里,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保有量15561輛,公共汽車營運車輛12輛,出租車79輛。
年末固定電話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9.4萬戶,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萬余戶。
八、財政和金融
2017年,全縣財政總收入78293萬元,增長8.6%。地方財政收入56255萬元,增長5%。全縣財政支出142706萬元,增長9.8%,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61.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8.4%,城鄉社區支出增長106.8%,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20%,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下降29.6%,住房保障支出下降16.3%。
2017年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71.7億元,增長7.9%。其中,住戶存款余額為47.2億元,增長12.1%。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42.3億元,同比增長10.5%。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我縣現有中小學校、幼兒園43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職學校1所、初中2所、中心小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含民辦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幼兒園24所(含民辦園12所)。教職工1018人。在校生13246人,其中高中2208人、義務教育80661人、在園幼兒2972人。體育方面,城區建有市民健身中心1所,省級社區體育俱樂部3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所,全民健身苑5個;全縣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61個,省級鄉鎮全民健身廣場9個(含國家級1個);城鄉全民健身活動點166個。現有縣體育總會及單項體育協會18個,擁有會員6000余人,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0余人。
2017年,完成專利申請量170件,其中發明專利116項,實用新型專利34項,外觀設計20項。獲得專利授權94件,其中發明專利27項,實用新型專利56項,外觀設計11項。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1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15處單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29處單體),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12處單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8項,其中:省級4項,市級8項,縣級146項。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8%。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計生機構18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13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局1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650人(含聘用人員),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380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791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2.1萬人。
舉辦了全民健身長跑活動暨冬季學生長跑比賽、“健康安徽”2017環江淮萬人騎行大賽、8月8日全民健身展示活動。11月旌德縣第二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共有基層黨委(黨總支)28支代表隊1500余人參賽。
三溪鎮申報了“安徽省體育特色小鎮”。對全縣高危項目場所進行摸底調查,尤其對游泳、攀巖項目進行了多次現場堪驗,確保了高危項目經營許可的有效落實。在“2017年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工作會議”(江蘇無錫市)上我縣被命名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并進行了授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49801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77739人,女性人口72062人,性別比為108:100。常住人口12.6萬人。
全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6927元,增長9.6%。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137元,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1711元,增長9.1%。
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12404 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1.126萬 人,全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5.50萬人。全年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5200人。全年參加生育保險人數9200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8400人。城鎮新增實名制就業286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2017年末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機構12個,社會福利收養單位床位770張。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其中:城鎮居民993人,農村居民5307人。
十二、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7年1-12月份開展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臭氧、一氧化碳、PM2.5六項空氣污染指標的監測,利用空氣自動監測站連續監測,采集6項指標2166項次的數據,對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有效監測361天,斷電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效監測4天,達優天數為144天,良好天數為188天,輕度污染天數為23天,中度污染6天,其中優良率為92.0%,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年均值為61.6,其中PM10濃度均值為0.047毫克每立方米, PM2.5濃度均值為0.029毫克每立方米,空氣質量數據穩居全市前列。在9月21號召開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正式命名我縣為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并發文表彰。
2017年重點開展3個省級美麗鄉鎮、9個省級中心村建設和20個自然村環境整治,做好2016年度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考核驗收工作,一體化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
2017年,全縣共發生事故11起,死亡5人。其中,非煤礦山事故1起,死亡1人;建筑施工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8起,死亡3人(其中生產經營性事故5起,死亡1人),火災事故1起,沒有人員死亡。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國家統計局對三次產業和行業實行相對分離的劃分標準,第一產業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指工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4]2011年國家統計制度改革,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及房地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