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村美景。
看著村口“紅黃榜”的“黃榜”空缺大半年,旌德縣廟首鎮里仁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國強很是驕傲:“積分制實施7年多,現在我們村焚燒秸稈、大操大辦紅白事等不文明行為幾乎沒了,扣分的‘黃榜’自然空著。不過,文明行為的加分‘紅榜’一直在更新。”
陶國強口中的“紅黃榜”,起源于2018年,2022年在旌德縣所有村(社區)全面推廣。近年來,旌德縣以“積分制”為抓手,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設“積分”、兌“商品”、促“善治”、煥“鄉風”,解好基層治理“大方程”。
目前,該縣因地制宜出臺各類積分制管理方案70余份,建成“生態美超市”56個、“雷鋒超市”6個,累計兌換商品8萬余件,總價值80余萬元。該縣還先后榮獲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典范縣、全省鄉村治理試點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積分制”撬動“鄉村治”
不久前,要建設省級和美鄉村的好消息傳到了里仁村,全村上下都認真開始了準備工作。不過,該村南塘村民組的俞志德卻有些失落。因為建設需要,俞志德家一處閑置了很久的破舊老屋,需要拆除。
雖然荒廢很多年,但是無賠償拆除,讓俞志德多少有點不情愿。看到這樣的情況,南塘組村民組長楊國強主動上門做調解工作:“正是這些年,大伙主動拆墻、讓路、讓地,才有了村子發展‘新空間’,呈現‘新面貌’。這里面,村民的功勞最大!”
越聽楊國強的勸說,俞志德越覺得有道理。作為土生土長的里仁人,他決定為村里建設“騰地方”,主動拆屋。
好行為讓村里人學有規范、行有標尺,村里把他這樣的“義舉”記在了“紅黃榜”上。“村里一次性給我記上300分,‘霸榜’讓我從‘面子’美到‘里子’。”俞志德說,現在越文明越有“面子”,大伙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很是高漲。
記者了解到,里仁村的《積分制管理制度》,為全村493戶共計1933人建立了個人積分臺賬,以每人100分作為基礎分值,另設定評分細則作為加減分項,并定期公示,使全體村民做到學有榜樣、做有方向。到了年底,這些積分還會得到實實在在的變現。
楊國強介紹:“沒有實行積分制以前,鄰里一點點小事就要鬧到村委會。現在通過積分制管理,小事情村民組長上門調解一下就解決了。村里有積分制管理的獎懲辦法,鄰里關系搞得好有獎勵,鄰里關系搞得不好有處罰,所以我們調解也相當輕松。”
沒了爭吵、多了幫助;沒了矛盾、多了和諧;沒了抵觸、多了參與。里仁村通過“積分制”弘揚時代新風,鄉村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
目前,該縣通過積分制管理,實現群眾參與排查化解各類矛盾風險3216個。將“十星清潔戶”“最美庭院”等指標納入積分評定,成功申報2024年度省級中心村6個、精品示范村2個。將積分制作為殯葬整治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累計完成墓穴整治5791穴,“三線六區一園”重點管控區域內未出現新建墓穴等情況。
“聚能人”激活“鄉村興”
積分制帶給里仁村的,不僅是村風民風向上向善的改變,在產業振興上也同樣發揮了促進作用。
陳俊宇是個年輕的創業者。2020年,他看中里仁村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選擇來這里種靈芝,成立了旌德北緯三十度靈芝種植有限公司,每年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帶來20多萬元的租金收入。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鄉鎮企業家帶動作用,該村充分發揮積分制激勵作用,推出“積分制管理—榜樣在您身邊”“創業示范之星”等系列鄉村能人評選活動。
陳俊宇,已為本地村民提供百余個就業崗位,每年支付村民務工工資80多萬元。因帶動村民致富,不管是“榜樣榜”,還是“示范之星”,他都毫無疑問位列其中。
“村里給予我們致富帶頭人等諸多稱號,這就是對我的高度肯定。我自然珍惜這份村民賦予的榮譽,要持續發揚勤勞、智慧、拼搏的精神,繼續為村莊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陳俊宇說。
像陳俊宇一樣,目前該縣積分制已激勵培育科技示范戶525個、省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38家、省級示范社合作社17家。此外,該制度還助力基層黨組織書記領辦了73個鄉村振興項目,推動了27個“飛地抱團項目”。自2024年以來,旌德縣集體經濟經營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莊占比已達79.4%。
“村里事”變“自家事”
“村里事”變成“自家事”,“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這也是積分制帶來的改變。村民熱情滿滿參與村里事,這一點,在蔡家橋鎮華川村表現得就很明顯。
眼下,正值映山紅盛放時節。華川村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宛如花海,吸引眾多游客到此打卡。讓人想不到的是,如今畫一樣的美麗景象,在多年前可截然不同。
“映山紅美得很,不少村民挖運出去賣錢,連根挖、成片挖。幾年下來,映山紅開得稀稀拉拉,青山越來越丑。”華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宏明回憶。
亂砍濫伐把山“吃”得越來越“窮”。靠山“吃”不到山的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轉機,來自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村民直接成為了鄉村鄉風文明的制定者、執行者。在村民集體建議和同意下,該村將推行林長制、護綠守綠納入村規民約,明確規定“嚴禁帶火種進山,不準焚燒秸稈,文明祭祀;嚴禁捕殺、藥殺野生動物和亂挖野生植物。”
條條都是事關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大事。無需動員,村民紛紛“我要參與”:踐行村規民約的,實行加分;違反村規民約的,實行扣分。
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映山紅回來了,綠水青山回來了,還就地“變現”。每年旅游旺季,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此賞映山紅、吃農家菜、住特色民宿,村民收入噌噌漲。
實實在在的紅利,讓村民們看到遵規守約帶來的好處。村民爭相“積分”,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家事”來辦,“搶著干”的村民越來越多,“站著看”的村民越來越少,人居環境和鄉風文明的軟實力不斷提升。
在旌德,像這樣的鄉村還有很多,比如新建村、江村村、里仁村先后獲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全國先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稱號。各村均將“道德積分”“農村高額彩禮治理”等納入積分管理范圍,里仁村王文娟戶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此外,該縣將積分制融入普法宣傳,鼓勵群眾自覺參與普法知識學習和測試,在2024年省、市“法律明白人”競賽中,旌德縣獲市優勝集體第二名。借助積分制的推廣,該縣創新開展“百姓說事點”等有關做法,入選“長三角基層依法治理十大優秀案例”。(余幀霞 全媒體記者 劉暢 文/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