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展見行動 健康旌德闖新路
勇當“兩山”理論忠誠實踐者和創新排頭兵
近年來,旌德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在省、市的堅強領導下,按照“1155”高質量發展思路,守護綠水青山,聚集人才人氣,打造健康產業,鑄就金山銀山,勇當“兩山”理論的忠誠實踐者和創新排頭兵。
一、守護綠水青山 打造旌德樣板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制度體系、生活方式,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樣板。
圍繞生態系統保護,著力打造綠色空間樣板。圍繞“青山、綠水、興林、護田、藍天、七彩”主題,持續開展“兩山”行動,投入18.6億元實施74個項目,生態環境質量位列全省縣級評價單元“優”行列,空氣優良天數連續4年超過300天,主要河流水質始終保持Ⅲ類水質標準以上。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獲批國家生態縣、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圍繞環境污染治理,著力打造綠色產業樣板。一方面,開展“綠劍”行動,加強環境整治,辦結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交辦問題,開展玻纖廢絲、石材加工、非法采砂專項整治,開通綠色110,制定舉報獎勵辦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引導企業走綠色發展之路,淘汰玻纖行業陶土坩堝拉絲工藝與裝備,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精致農業,依托綠水青山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圍繞生態體制改革,著力打造綠色制度樣板。在全省縣級層面率先推行林長制改革,率先在全國建立智慧林長信息平臺,率先在全省試點發放林地經營權證,率先在全省推進林權收儲擔保融資,創新實施“林農增收五法”,實現“林長制林長治、不砍樹能致富”,森林覆蓋率達69.2%。探索創新“四個一”,即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一張表”,多規合一并統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條控制線“一套圖”,生態文明指數“一本帳”,智慧平臺綜合運用“一張網”。
圍繞生態文明創建,著力打造綠色文化樣板。以“同創行動”為抓手,開展綠色機關、綠色企業等各類綠色細胞創建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綠色出行,推行綠幣獎勵機制,建成26公里慢城綠道,完成縣鎮村三級全覆蓋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造,建設“1+5”旅客集散樞紐,推廣新能源汽車租賃、共享單車。建成“兩山”基地展示館,成立“兩山”理論培訓中心,被列為全市干部教育綠色培訓基地。

二、發展健康產業,探索轉化路徑
堅持一手抓打造健康產業,一手抓聚集人才人氣,以產業招引人,以人支撐產業,逐步探索適用于廣大中西部地區、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路徑。
第一條路徑是,通過綠水青山吸引高端人才,進而匯聚技術、資本、項目,發展生態工業,最終鑄就金山銀山。圍繞這條路徑,激發創新動力。黃山膠囊2016年深圳A股上市,2017年成功申報國家智能制造專項,年產250億粒高品質藥用空心膠囊智能制造試生產;萬方紙業致力于生產“最干凈的一張紙”,暢銷東南亞,出口額連年翻番;云樂靈芝年產300噸靈芝產品GMP項目正式投產;黃山臺鉆年產1萬臺智能數控機床項目開工建設,飛翔電器電機鐵芯智能制造系統項目全面投產。培育創新主體。中國科大生物質潔凈能源實驗室成果轉化中心入駐,帶動利夫生物科技投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靈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投入使用,成功分離9種最新菌種;中科院合肥創新院消化道膠囊機器人研發中心建成,即將投入使用;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成果轉化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成果轉化中心正式入駐。搭建創新平臺。以首批省級特色小鎮——靈芝健康小鎮為平臺,聚力打造健康制造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會同省高新投發起設立總規模5億元、首期1億元的安徽省中安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入股安徽高特佳醫療醫藥產業基金,扶持實體企業、助力招商選資。第二條路徑是,通過綠水青山招引八方人氣,進而體驗旅游、會展、養老,實現農旅融合,最終鑄就金山銀山。圍繞這條路徑,狠抓特色小鎮,重點打好“三張牌”,國際慢城—旌陽鎮,按照“一核一帶雙環多點”布局,穩步推進6大組團項目;首批中國特色小鎮—白地宣硯小鎮,按照5A級景區標準打造“東方達沃斯”;首批市級特色小鎮—云樂靈芝小鎮,緊扣“皖南川藏線”,打造神秘靈芝谷。狠抓全域旅游,堅持用智慧旅游統攬全域旅游,建成全省首個縣級智慧旅游中心;持續開展景點、服務點“創A行動”,2018年接待游客數、旅游收入分別增長31.66%、30.5%。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名錄,獲批省旅游強縣。狠抓文

三、推動鄉村振興,鑄就金山銀山
堅持以“一抓雙促”工程為總抓手,以基層黨建為引領,統籌下好“美麗鄉村+全域旅游+集體經濟”一盤棋,促進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
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健康扶貧出實招,整縣推進全科醫生助手機器人項目,被國研智庫評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樣本。產業扶貧出實招,著力打造“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新模式,引導22家經營主體成立產業扶貧聯盟。生態扶貧出實招,通過入股林業專業合作社、聘請生態護林員、發放退耕還林補助等,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2016、2017連續兩年精準扶貧考核位居全市第一,2017年位列全省“好”的等次。
實現基礎夯實、產權明晰。整縣開展了包括林地、農地、宅基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一系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按照“面上依申請、點上全覆蓋”原則,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確權頒證工作,發放了全國首本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不動產權證書和首筆抵押貸款。
促進集體增收、農民致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促進集體增收、群眾致富。2018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9萬元,增長9.8%,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比2014年增長約41%,其中財產性收入增長75.8%;集體經濟空白村全部消滅,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571.88萬元,較改革前增長約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