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旌德縣廟首鎮廟首社區太伯村,有一棟具有300多年歷史、全縣最大單體的徽派民居,名字叫肇修堂。離肇修堂不遠處,在清德堂遺址上后建了一座清末建筑,這就是“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呂碧城的故居。
呂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縣人,堪稱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一名奇女子,她集詩人、政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與一身。在上個世紀頭20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的一大景觀。
呂碧城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創辦中國女子學校的先驅;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她是一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
呂碧城的父親呂鳳岐,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修、玉牒纂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3萬卷。書香之家的熏陶使呂碧城聰穎而早慧,5歲能詩,7歲能畫,"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嫻音律,詞尤著稱于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
12歲那年,呂碧城的父親去世。由于呂家一門生四女,族人便以其無后繼承財產為名,霸占呂家財產,與呂碧城9歲時便議定婚約的汪氏,見呂家變故,也連忙退婚。家庭破落,她不得不隨同母親遠走娘家。這次家變,也成為呂碧城人生的第一個重要關口。
1904年春天,呂碧城想去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被舅父苛責,年輕氣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逃登火車”,只身奔赴天津。在友人的介紹下,年僅20歲的呂碧城結識了天津《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并以絕妙文采得到英斂之的賞識,出任《大公報》第一位女編輯。在《大公報》工作數月期間,呂碧城就在報端屢屢發表詩詞作品,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第一位女性撰稿人,開創中國新聞界之先河。
早在1902年,就有“天津有三寶,永利、南開、《大公報》”之說。《大公報》讓呂碧城在這個正面輿論宣傳的平臺,被世人熟知和稱頌。
呂碧城的兩個姐姐呂惠如、呂美蓀和她一樣,均以詩文聞名于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1905年,《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曾經為她們編輯出版了《呂氏三姊妹集》,并發表評論,稱她們是“碩果辰星”式的人物。
呂碧城到《大公報》后,連續撰寫宣揚女子解放與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等,在社會上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人們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1904年到1908年,呂碧城借助《大公報》,積極地為她的興女權、倡導婦女解放思想而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詩詞,結交了大批當時的婦女解放運動領袖人物,與秋瑾尤其交好。1904年6月,秋瑾從北京來到天津,慕名拜訪呂碧城,由此成就了一段“女子雙俠”的傳奇。
呂碧城連續發表的宣揚女子解放的文章,震動了京津,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李鴻章之侄李經義等人紛紛投詩迎合,推崇備至。呂碧城以其女兒之身,大方地與男人們交游,唱和詩詞,賞玩琴棋,自由出入自古男性主宰的社交場所,談笑風生,成為清末社會的一道奇觀。
呂碧城在《大公報》積極宣揚女權,發表多篇言論以作輿論宣傳,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興女學提升到關系國家興亡的高度,認為辦女學、開女智、興女權才是國家自強之道的根本。
呂碧城作為婦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還在興辦女學上大膽實踐,積極籌辦北洋女子公學。1904年9月,在天津道尹唐紹儀等官吏的支持下,“北洋女子公學”成立,這是一所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女子學校。11月7日,天津公立女學堂在天津河北二馬路正式開學,呂碧城擔任總教習,負責全校事務,兼任國文教習。1906年春天,北洋女子公學增設師范科,學校名稱遂改為北洋女子師范學堂。
北洋女子師范學堂針對中國女性數千年來身體被摧殘、心靈被桎梏、智識不開明的狀況,呂碧城在學校的教育和管理上,提出了讓學生在“德、智、體”三方面全面發展的方針。“德”在首,是因為無道德,徒具知識,只能“濟其惡,敗其德”;但同時又必須重智識教育,因為智識不開,則事理不明,道德也就無從談起;重視“體育”,是為了讓學生在擁有健康人格的同時,也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1908年夏,北洋客籍學堂停辦,遂將其地緯路新址讓與北洋女子師范學堂,該學堂漸具規模。呂碧城出任該校監督(即校長),為歷史上中國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
呂碧城在這所當代女子的最高學府,從教習提任到學校的監督,待了8年,使北洋女子師范學堂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此學習的許多學生后來都成為中國杰出的女權革命家、教育家、藝術家,如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鄧穎超等。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停辦,后改為河北女子師范學校。呂碧城離職,移居上海游世界。
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一定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不能相信“夜雨談兵,春風說劍”如此詞句出自一個小女孩之手。
呂碧城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她在《大公報》《南社社刊》上陸續發表的一些的文章詩詞,受到極大關注和響應,眾多文人學士紛紛投詩相和。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就讀文學與美術,同時兼任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她將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寫成詩詞文章發回中國,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學成歸國。
1926年,呂碧城再度只身出國,漫游歐美達7年之久。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游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后連載于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志。呂碧城兩度周游世界,寫了大量描述西方風土人情的詩詞文章,膾炙人口,傳誦一時。
呂碧城因詞作《滿江紅》被時人稱頌為“女中豪杰”,而她的詞作《舟過渤海偶成》“別有奇愁消不盡,樓船高處望遼東”深刻表達了國民的心痛—日本和俄交戰,場地卻選在中國的遼東!呂碧城將愛國憂憤訴諸筆端,引起人們強烈共鳴,當時直隸總督屬中幕僚和社會名流們紛紛和作。
呂碧城的傳世著作有《呂碧城集》《信芳集》《曉珠詞》《雪繪詞》《香光小錄》等。其詩詞造詣深厚,手筆婉約,敏感玲瓏,別見雄奇,字字珠璣,吟詠自如。柳亞子稱她“足以擔當女詩人而無愧”,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
1928年,呂碧城在瑞士期間,偶見英國《泰晤士報》上發表皇家禁止虐待動物協會的公開信,她稱其為“天良上一線之明”,于是去函與之探討,陳述自己有關保護動物的見解。同年12月,她參加了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決計創辦中國動物保護會,并在日內瓦茹素斷葷,成為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
1929年5月,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赴維也納參加大會。呂碧城穿著拼金孔雀衣、頭戴珍珠抹額,上臺用英文發表了數千言的廢屠演說,以佛家慈悲的精神,宣說不僅應該禁止虐待動物,而且還應戒殺護生,一時成為焦點人物。會后,呂碧城將事先準備好的佛學入門書籍散發
1930年春天,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其佛教修行實踐,以凈土念佛為主。1943年1月23日,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將骨灰和面為丸,投于南中國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