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水稻拔節孕穗的關鍵生長期,病蟲害防控工作直接關系全年糧食生產安全。俞村鎮6900畝稻田中,10戶規模種植戶經營的1860畝地塊尤為關鍵,為筑牢糧食安全防線,該鎮從示范引領、物資保障、統防統治、技術服務等多維度精準發力,通過構建全方位的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推動水稻種植向綠色生態轉型,為糧食生產筑牢堅實基礎。
該鎮聚焦俞村村、鳧陽村,重點建立2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片,其中鳧陽村200畝核心示范區通過規范化種植與防控實踐,成為展示綠色技術的重要窗口,其直觀呈現的生態防控效果,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模式,有效帶動了全鎮防控水平的整體提升。
為提升核心區域防控效能,該鎮積極對接縣農業農村局爭取項目支持,向鳧陽村核心示范區免費投放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性誘捕器各40臺套,以及殺蟲燈40臺套。這些綠色防控設備的投入,既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又通過精準誘殺構建起生態防護屏障,為水稻生長營造安全環境,夯實了綠色防控的硬件基礎。
針對病蟲害擴散快、防控難度大的特性,該鎮引入專業機防隊運用無人機飛防技術開展集約化防控作業。無人機憑借覆蓋廣、精度高的優勢,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面積防控任務,大幅提升作業效率,為規模化種植提供有力技術支撐,有效推進了統防統治工作,提升了規模化防控效率。
在水稻生長關鍵期,該鎮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開展 “點對點”指導,累計發放病蟲情報與防控技術資料500 余份。“朱技術員,您看我這稻株葉鞘上有黃病斑,還在往葉片上蔓延,是不是得趕緊打藥?”種植戶陳玉貴撥開稻叢指著病株問道。農技員朱小仙蹲下身仔細查看后回應:“這是紋枯病典型癥狀,目前還在發病初期,別用高毒農藥,按我給的配方用井岡霉素類藥劑,重點噴灑在稻株中下部葉鞘,間隔七天再補防一次,注意保持田間通風透光。”這樣的場景在田間地頭時常上演,技術人員通過實時監測蟲情動態,結合地塊條件與種植規模差異,分類制定防控方案,指導農戶科學用藥,確保防控措施精準落地,實現了精準科學防控。
如今,這些立體化防控舉措已在俞村鎮6900畝稻田顯效——病蟲害侵襲率較往年下降30% 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近四成,規模化種植地塊的防治效率提升50%。從示范片的生態防控模式到無人機飛防的科技賦能,從綠色物資的精準投放再到農技服務的“零距離”對接,一系列組合拳不僅為水稻生長撐起了“安全傘”,更加速了全鎮農業生產向綠色生態轉型的步伐,讓每一寸稻田都積蓄著豐收的底氣,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注入了強勁動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