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09月24日 15:15
發布嘉賓:旌德縣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鮑旭武
主 持 人 :汪紅潮
發布地點:縣政府7樓會議室
主辦單位:旌德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信息來源:旌德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單位:旌德縣住建局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和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要求,不斷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得到有力改善,保護利用水平有較大提升。自2012年開展傳統村落申報工作以來,旌德縣已獲批中國傳統村落9處(分別是江村、朱旺村、喬亭村、仕川村、廟首社區、隱龍村、合錦村、大禮村、玉屏村),省級傳統村落8處(分別是版書村、龍川村、洪村、三溪社區、雙河村、高甲村、洋川村、鳧陽村),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市第三位。旌德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保護利用好傳統村落的重要性,積極挖掘傳統古村落軟實力,將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特色小鎮建設等緊密結合,打造旌德地方特色,使傳統村落成為全域旅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按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之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全力爭創示范。2024年,旌德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示范縣項目獲得中央獎補資金4000萬元、省級傳統建筑修繕項目獲得省級專項資金1032萬元,我縣以這兩筆資金為資本金獲徽州村落貸4.75億元,同步整合鄉村振興、環境整治等各部門資金6500萬元,帶動民間資本投資2500余萬元,帶動全域17個傳統村落連片發展,持續擴大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集聚和帶動效應。目前項目正在實施中,計劃年底前完成專項資金項目竣工。2025年,旌德縣爭取省級資金260萬元,實施興隆鎮大禮村和俞村鎮合錦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范項目,目前正在實施中,年底前完成竣工驗收。
(二)傳統建筑保護。2024年,縣住建局對我縣傳統建筑進行了普查、認定,共完成131棟傳統建筑的建檔、掛牌工作。同年,成功獲得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傳統建筑修繕和示范村項目專項資金總計1137萬元實施傳統建筑修繕項目,撬動徽州村落貸約400萬元,重點對全縣132棟(白地鎮8棟、蔡家橋鎮35棟、俞村鎮20棟、廟首鎮2棟、興隆鎮17棟、三溪鎮11棟、旌陽鎮7棟、版書鎮24棟、孫村鎮8 棟)約2.7萬㎡傳統建筑進行了結構修復,恢復了傳統建筑歷史風貌。該項目現已全部完工,目前正在驗收審計。修繕后,將充分發揮傳統建筑資源稟賦,通過資本引入、集體入股的形式,盤活閑置傳統建筑,有的改造為文化辦公和公益類建筑,打造村史館和非遺展示館等,有的運營開發為經典民宿,如鳧山村修繕的4棟傳統建筑、三溪老街集體流轉的2棟傳統建筑開發為民宿;有的利用傳統建筑振興鄉村產業,如喬亭入股老油坊開辦菊花加工廠,大幅提升了傳統村落集體經營性經濟收入。
(三)堅持以人為本。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村落的主人,項目實施內容以鎮村意見為主,如廟首社區和江村成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顧問委員會,讓原村民直接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決策。保護利用項目方面,因地制宜采取高效模式推進:如傳統建筑修繕項目采取EPC模式實施,帶動社會資本600萬元;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朱旺村項目采取EPCO模式,帶動社會資本1200萬元;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鳧陽村、三溪社區、玉屏村項目采取EPC模式實施,帶動社會資本800萬元,主動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長期目標轉化為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推動傳統村落實現“活態傳承、自我造血、長效振興”的戰略性路徑。
(四)統籌規劃引領。我縣17個傳統村落先后制定傳統村落規劃,劃定保護區、緩沖區等,明確保護范圍和要求,規定核心保護區,嚴格限制建筑形態、材料和色彩,保留傳統街巷格局與歷史建筑原貌;在核心區外圍允許適度引入現代功能,但需采用傳統工藝或仿古設計等。傳統建筑修繕前先進行普查認定和評估等工作,再通過項目進行保護利用。
(五)培養古建人才。為不斷優化傳統建筑保護利用人才隊伍結構,加快培育一批傳統建筑(農村危房)修繕保護隊伍,邀請省廳專家和古建專業技術人才,每年在全縣范圍開展徽州工匠培訓40人以上。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旌德縣將堅守“守護中華農耕文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初心,以“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為目標,堅持“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原則,按照“村民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助力”的方法路徑,扎實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
(一)扎實推進集中連片示范打造。持續擴大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集聚和帶動效應。
(二)扎實推進傳統村落資源保護。持續深化“政府+社會+集體+群眾”多元保護模式,實施傳統建筑修繕和傳統文化保護。
(三)扎實推進傳統村落產業提升。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以宣硯、靈芝、木雕為代表,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文創產品營銷,實現“帶得走”;以江村、朱旺為龍頭,引進專業化運營團隊,推動旅游業態轉型升級,實現“引得來”;持續開展節慶活動、文體賽事,講好旌德故事,實現“傳得遠”。
(四)扎實推進傳統村落文化振興。繼續挖掘整理“軟”文化,復興鄉情、鄉景文化,凝聚人心,讓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推動傳統村落由靜態保護向動態傳承轉變,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村落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為廣大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09-25 1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