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消費模式的不斷涌現,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線上預付式消費等新業態快速發展,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虛假宣傳、價格陷阱、退費難等問題。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宣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結合當前網絡消費熱點,提醒廣大消費者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科學理性消費,依法維護權益。
一、選擇正規平臺,警惕新興消費風險
直播購物:選擇信譽高、資質全的直播平臺,核實主播推薦商品的來源及商家資質,避免通過個人轉賬或非正規鏈接交易。
社區團購:選擇正規運營的團購平臺,核實團長身份及商品售后保障,謹慎參與“無證無照”私人團購。
線上預付式消費:謹慎購買大額預付卡,看清充值促銷規則和內容,線上消費也需簽訂書面協議明確退費及違約責任等條款,避免“卷款跑路”風險。
二、理性對待低價,防范虛假促銷
直播“秒殺”陷阱:警惕“全網最低價”“限量秒殺”等噱頭,部分商品可能虛標原價或銷售臨期、殘次品。
大數據“殺熟”:多設備、多軟件比價,發現同一商品或服務對不同用戶顯示差異價格,可向平臺或監管部門投訴。
“好評返現”貓膩:勿輕信商家誘導刷好評返現金行為,此類商品可能存在質量缺陷,且虛假評價誤導后續消費者。
三、細讀促銷規則,明晰權利義務
定金與訂金:預付“定金”需謹慎,若未支付尾款可能無法退款;支付“訂金”則有權要求返還。
滿減套路:部分商家設置了復雜的滿減規則,表面優惠誘人,可實際的優惠力度或許遠不及宣傳那般可觀。下單前應仔細計算實際所需支付的金額,避免盲目消費。
盲盒消費:理性購買盲盒類商品,確認經營者是否將盲盒內物品的商品價值、抽取規則、抽取概率等關鍵信息以顯著方式對外公示,避免過度消費。
四、留存消費證據,助力高效維權
新型證據保存:對直播帶貨、短視頻推廣的商品,錄屏保存宣傳內容、商品及訂單詳情;社區團購留存聊天記錄和訂單詳情。
索要電子憑證:主動要求商家開具電子發票或銷售憑證,注明商品型號、服務期限等關鍵信息。
消費者網購時如遇消費糾紛,要第一時間與商家聯系協商,如不能協商解決的,可先通過電商平臺投訴維權,仍無法解決,可以向行業主管部門反映或撥打“12315”“12345”熱線,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宣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5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