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旌德縣蔡家橋鎮星火禽業孵化基地的現代化廠房里,一臺臺全自動孵化機正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大金蛋”。基地負責人朱學先深耕雞鴨養殖領域 30 余載,他將傳統養殖智慧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帶領星火禽業發展成為當地特色農業的標桿企業。通過訂單農業、技術幫扶等方式,朱學先成功帶動周邊百余戶農戶實現增收致富,讓傳統養殖業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步入星火禽業的孵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全自動孵化機。電子顯示屏上實時跳動的數據顯示,每臺機器都精準地將環境參數控制在最佳范圍——溫度恒定在37.5-38℃,濕度維持在60%-70%,為胚胎發育營造了理想環境。基地內的5個現代化養殖棚均配備了自動喂料機、漏糞板等設施,大幅節省了人力成本。“以前人工孵化不僅費時費力,成功率還不穩定。”據朱學先介紹,基地一批次可孵化2萬只小雞,僅需21天就能出殼,而鴨苗的孵化周期稍長,但憑借這套智能控制系統,雞鴨苗的整體孵化率都能穩定在90%以上。
在種源培育方面,基地從四川引進的天府麻鴨尤為亮眼。目前該品種存欄量達1.5萬只。天府麻鴨以生長周期短、產蛋率高、肉質鮮美著稱,6 個月即可進入產蛋期,日均產蛋量達 1.1 萬枚。成年麻鴨體型勻稱,平均體重可達5-7斤,市場反響良好,經濟效益顯著。如今,這批“川籍移民”已成為帶動當地養殖戶增收的“金鴨子”。
在疫病防控環節,朱學先有著嚴格的標準。“剛破殼的雛雞雛鴨,必須在 24 小時內完成首針疫苗接種。”他一邊仔細檢查雛雞的健康狀況,一邊介紹:“我們的防疫程序非常嚴格,雛雞需接種三次疫苗,雛鴨一次;種鴨在整個生長周期內,每周需接種特定疫苗,累計共接種十三次。”這套完善的防疫體系有效防控了禽流感、鴨瘟、大腸桿菌等常見疫病,最大限度降低了養殖風險,保障了農戶的收益。
基地目前雇有長期工人15人,旺季時增至20人左右,其中不少是本地脫貧戶。近年來,蔡家橋鎮積極落實“產業到戶”和“四帶一自”等農業幫扶政策,鼓勵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業。2024年,全鎮共發放產業補貼20.78萬元,惠及眾多脫貧戶和監測戶。
星火禽業的優質禽苗已建立起穩定的銷售網絡,其中80%遠銷河南、江西、湖南等省外市場,20%供應宣州、涇縣等周邊縣市。農戶散購價雛雞1-4.5元/只、雛鴨2-3元/只,價格親民。此外,朱學先始終堅持“授人以漁”的理念,為養殖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提高成活率。“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笑著說。
在蔡家橋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的常態化技術幫扶下,朱學先的孵化基地規模穩步擴大。“政府搭臺、企業引領、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不僅盤活了全鎮禽類養殖資源,還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真正實現了“孵化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鄉村振興愿景。
如今,在星火禽業的孵化基地里,新一批雛苗正破殼而出,嘹亮的鳴叫聲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奮進曲,這顆持續孕育的“產業金蛋”,見證著蔡家橋鎮“小孵化”帶動“大產業”的鄉村振興實踐,書寫著“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嶄新篇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